2020-2030年前后,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、养老需求的增长、经济社会的发展,中国养老产业有望出现持续10年左右的“井喷式”增长。
在21日开幕的“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”上,城市规划专家们谈及养老服务体系布局、宏观政策落地等问题时这样预测。
“人口红利将变为社会经济压力”
截至2016年底,中国60岁以上人口接近2.3亿,已占总人口的1/6。“十三五”时期(2016-2020年)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640万,到2020年将达到2.55亿左右,约占总人口的17.8%。
专家预测,2030年,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超过1/4;在2050年前后达到顶峰,约占总人口的1/3。那时,中国将有4.8亿、甚至接近5亿老年人。中国目前平均2.8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年人;到2050年,将只有1.3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年人。“人口结构对社会的影响,比人口规模的影响更大、更深远。”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。
“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口超过3亿。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、社会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。”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、总规划师袁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从2020年起,“60后”们逐渐进入60岁。老龄化加速,是在2020年前后这个时间节点上,中国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。“人口红利日益减少,同时,全社会面临的经济压力逐步增大”。
——产业:通过描述养老产业的市场前景,促进产业链建设,让更多企业投身其中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。
袁牧认为,受历史和政策影响,50后、60后子女偏少;而且他们健康水平差、慢性病多。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必然趋势,建设和完善针对老年人口的服务体系,将成为产业布局的重点。
“我们希望人老了,仍然能维系原有的社会关系,延续熟悉的生活方式。老人与子女的住宅不要离太远。这是什么距离呢?应该是一碗汤的距离,就是父母心疼孩子回家很累了,做了一碗汤,端到孩子家里,汤还没凉。”
——消费:引导老年人合理地安排晚年生活,合理消费。毕竟没有消费,就没有市场。
袁牧分析,50后、60后准老年人的资产构成、经济能力与上一代迥然不同,很多大城市的家庭有两套房。盘活这部分资产,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在医疗保健、生活服务、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消费能力。